曹經理:13336875816
0574-86823536
傳 真:0574-86823536
地 址: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聯豐世紀苑1幢
|
|
|
中國制造業全面開放惠全球
|
出處:未知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5-07 21:54 |
|
據新華社信息 今年上半年將出臺的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將把制造業開放作為一項重點。“制造業是中國開放最早的領域,也是市場競爭最充分的領域。目前中國制造業已基本開放,下一步擴大開放的方向很明確,就是要實現全面開放。”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日前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及制造業開放問題時表示。
對此,相關人士指出,中國全面開放制造業,表明了中國反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支持經濟全球化廣泛深入發展的鮮明態度。制造業全面開放不僅有利于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夯實中國制造業的基礎,同時也將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給世界各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促進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
為外企提供良好回報
“40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世界制造業生產和出口大國、制造業領域利用外資大國和境外投資大國,逐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去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達335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1201億美元。”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近日表示。
作為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近年來制造業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不斷縮減,如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大幅壓減了對外商投資的準入限制,在制造業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中,完全對外資開放的已有22個大類、167個中類和585個小類,分別占71%、93.3%和96.1%。
持續的擴大開放為外資進入中國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根據工信部數據,去年中國制造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986家,同比增長24.3%。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近年來也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制造業占海外投資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蓋紡織、食品、機械、汽車、電子等眾多領域,為合作雙方帶來豐厚回報。
規模擴大的同時,質量也在提升。近年來,外商投資的重點從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計算機、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在中國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近2000家。去年,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65.9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7.9%、71.1%和28%。在進入“全球產業20強”的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中,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等企業幾乎都在歐洲建立了研發機構。
苗圩指出,開放的中國制造業受益于國外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續為外資企業提供了良好回報。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最近發布的《2017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稱,95%的受訪公司在中國持續保持盈利,且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其在華業務比在其它市場的業務盈利高。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企業海外投資也給當地帶去資金、技術和產品,解決了當地的就業、發展和稅收。截至去年底,僅中國企業在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就達到307億美元。
多行業取消股比限制
“我們將在制造業已基本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汽車、船舶、飛機等行業開放要求,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并加強同國際經貿規則對接,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苗圩說。
國家發改委介紹,今年上半年將出臺的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將把制造業開放作為一項重點。比如,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今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對于中國逐步取消汽車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德國專家表示,此舉將促進中國本土車企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從而提高競爭力。而對外國企業而言,這項政策將會打消他們對技術流失的顧慮,吸引更多的外企在中國投資設廠。
各大汽車廠商對此也普遍持歡迎態度。德國寶馬汽車表示,“我們認為更自由、更富彈性的商業環境,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在華外企以及中國經濟。寶馬汽車將繼續與本地合作伙伴追求共同利益與雙贏的解決方法。”美國福特汽車表示,公司對取消限制措施感到備受鼓舞,期待獲得更多細節。日本日產汽車稱,將關注相關發展并做出相應規劃。
除了汽車行業,發改委介紹,船舶行業今年將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包括設計、制造、修理各環節。飛機制造行業今年將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包括干線飛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無人機、浮空器等各類型。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已基本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少數還保留限制的行業,如汽車、船舶及飛機等行業,也處在漸進開放的過程中。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為了能夠進一步激發中國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強化企業的市場競爭意識,推動相關行業實現更好的發展,中國有必要也有條件推動制造業全面開放。”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
|
|
|
|